5位中外知名經濟學傢建議:如何應對美國對華戰略的改變?




靜電機推薦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朋友圈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思一夜之間,中美貿易戰打響。

3月23日凌晨,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備忘錄,宣佈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600億美元的關稅。幾小時後,中國商務部便發佈聲明進行反擊 對美國進口水果、豬肉、葡萄酒等商品征收30億美元關稅。

中國與美國,全球體量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間的貿易摩擦再次升級。美國對華政策改變、對華征收高關稅將帶來哪些影響,中國應該如何應對?5位中外經濟學傢給出瞭各自的建議。

林毅夫:美國對華征收高關稅,不符合美國利益

美國對華征收高關稅,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分析認為:一、勞動密集型產品回流美國生產的可能性非常低。二、使美國消費者成本增加。美國對生活必需品的量的需求不會因為進口價格的變化而有太大的變化。對華進口征收45%的高關稅,這將導致:繼續從中國進口,消費者增加45%的成本;或者從其他國傢越南、印度、非洲進口。但這些地方的產品價格比中國貴,因此如果轉移到其他地方進口,對中國的逆差會減少,但是同其他地方的逆差會增高,消費者付出價格也會增高。三、美國對華征收高關稅是為瞭選舉利益,不符合貿易的互惠雙贏原則。真正對華采取高關稅,將使選民利益也受損,因此比較可能的是對中國的幾樣產品象征性地征收高關稅。

面對美國對華征收高關稅,中國的應對策略包括:一、不要過度反應,應該有理有據,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反制措施,但不要全面反擊。二、順勢推動國內的全面深化改革。三、如果美國過於強硬,我們也可以對美國一些產品征收高關稅。因為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幾萬項,每一項數量都不是很多。但是我們從美國進口的產品主要是四項,如大豆、玉米、計算機芯片,多一點關稅,美國生產者絕對比中國生產者感受更明顯。

約瑟夫 斯蒂格利茨:希望中國慎重對待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 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認為,美國的總體貿易赤字主要是由宏觀經濟政策決定的,受到國內儲蓄和國內投資的影響。特朗普的減稅法案會增加財政赤字、減少國內儲蓄,所以美國貿易將會在多個層次、對多個國傢擴大貿易赤字。

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征收高關稅,是否能夠減少雙邊貿易赤字難以確定,要看中國如何應對美國的舉動。如果中國像我們預期的那樣,減少波音訂單、減少進口大豆,那麼美國雖然減少瞭從中國的進口,但也同時減少瞭對中國的出口。

美國征收高關稅的舉動為減少貿易赤字提供瞭可能性,但是不能確保貿易赤字一定會改善。

中國已經在很多領域擁有技術,有清華這樣的大學,可以獨立創新,不用依賴外國技術進口和轉讓。中國現在做出少量讓步,代價也要比10~15年前的代價高。獲取知識和技術的方式很多,讓步是很危險的。中國應該堅定地不妥協,同時繼續擴大內需和內部增長。

我認為中國能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像過去一貫的做法那樣,非常慎重地應對,在法制框架內行動。不要憤怒地大吼大叫,不能讓特朗普鉆空子,也不要讓他的行為升級。我認為中國現在的應對是非常負責任的。特朗普就像一個運動場上的暴徒,我們不能讓他得逞,也不能把自己拉低到和他一樣的層次。

姚洋:以 我 為主應對中美經貿關系和戰略的轉變

對於如何應對美國對華戰略的改變,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認為,第一,增加進口和國內消費。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上提出現在的矛盾主要是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出口的快速增加將造成越來越多的貿易不平衡發展,顯然繼續大力度鼓勵出口不是我們應有的方向。在達沃斯會議上,劉鶴提出今年中國會實行更多的開放政策,將持續增加進口力度。中國每年進口大約兩萬多億美元,其中消費品進口僅占3%-4%,不足其他國傢的一半。因此,我認為中國已經到瞭繼續開放消費品進口市場的時候。此外,在經貿關系方面要以國內需求為主,中國經濟在轉型,需要增強國內消費。

第二,實行負面清單制度,持續擴大外資開放領域,激勵民營企業做得更好。負面清單制度說瞭不止10年,至今還未能出臺,現在的行業管理都是有罪推定,導致行政成本極其高昂,也使得部分產品國內價格遠遠高於國外市場價格。政府應該及時出臺負面清單,擴大對外和對內開放,增加行業競爭水平,通過 快魚 激活 慢魚 ,激勵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比如,從傢電、汽車等行業對外放開競爭的歷程來看,放開競爭後,民營企業沒有倒下,反而促使我們的民營企業做得更好。

第三,實行國企改革。美國對中國抱怨很多的一點就是國企的補貼太高瞭。如果現在去清算國有企業在海外的資產,恐怕80%危機之後購買的資產都虧瞭,而且不是虧一點點。這些錢都是拿國傢補貼得來的,從我們國內來說,這種海量的補貼靜電除油機也不是應該的。

因此,我們應以中美貿易摩擦的外溢效果來推進國內的改革,如果能做到以中國 我 為主的立場,重新考慮中美經貿關系,也許會把中美關系理得更順。

向松祚:中美貿易關系的復雜性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認為,中美經貿關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現象,也是中美關系裡較為復雜的一個側面,主要表現在貨幣金融、政治因素等層面。

從貨幣金融層面來看,美國對華的貿易逆差不完全取決於中美關系,從國際貨幣的運作體系看,隻要美國是儲備貨幣發行國,就必然是貿易赤字和國際收支赤字國傢。從貨幣金融層面來看,美國貿易逆差本質是貿易體系的內在結構造成的。

從政治因素方面看,一方面除油煙機,美國擔心全球領導者、規則制定者和國際霸權地位的丟失,擔心中國會取代他。另一方面,東西方文明有很大差異。西方宗教是排他的,不信基督教就是異教徒。但在中國,儒釋道是一種融合的文化。這種文明的差異會使得中美的紛爭可能持續下去,甚至有愈演愈烈的態勢。

基於以上判斷,中國如何應對?第一,講究策略。主流媒體,特別是官方媒體,以及重要大學、研究機構有名望的學者在發表言論的時候需要講究策略,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特別是對中國非常不利的措詞要慎重,以避免讓美國解讀出一些錯誤信號。第二,在具體措施上應該因勢利導。格林斯潘回憶錄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美國通脹越來越低,但遏制通脹不都是美國的功勞,中國源源不斷地把廉價產品輸入美國,才是對美國維持通脹的最大幫助。這些觀點道理應該向美國講清楚,不能任由其完全政治化、情緒化的言論和認知主導。

徐高:中美貿易戰的因素分析

光證資管首席經濟學傢徐高指出,中美和則雙贏、戰則雙輸,不打貿易戰對中美雙方均是有利的,但中美貿易戰仍有觸發的可能。從短期看,美國主要目標是要降低對外貿易赤字。特朗普上臺前就誓言降低美國對外貿易赤字,但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從2016年3470億上升到2017年3721億美元,反而對中國貿易赤字增加瞭。現在正面臨著美國中期選舉,特朗普一定會采取比較強硬的態度並釋放信號來為選戰服務。從長期看,現在美國精英認識到中國不可能走美國的發展道路,且未來中國經濟規模預測會超過美國。從世界歷史上來看,一個國傢從第二超過第一的國傢,往往是通過戰爭實現的,即便兩個國傢不打仗也會有很多的矛盾沖突。因此,中美貿易的摩擦和沖突必然會增加。

中美之間的深層次矛盾無法化解。首先,核心矛盾是第一與第二的歷史性矛盾,美國不會輕易把第一的位置拱手相讓。其次,是中美發展道路的差異,兩個國傢有各自的發展模式。作為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發展模式不可能全盤西化,美國想要中國走向美國模式,這是中國不可能給的。這種情況下,美中矛盾就存在著激化的可能。因此,在這種格局下,如何處理美中關系?從博弈的角度看,不可能根本性化解中美之間的矛盾。

如何防止矛盾的激化?第一,建立威懾。中國是貿易順差國,美國是貿易逆差國,如果貿易戰爆發,中國無非把本來輸出給美國的東西留給自己用;但如果美國不再從中國進口大量生活必需品,則會引發美國國內居民福利大幅下降,必定會侵蝕特朗普的民眾支持度。

第二,充分運用多邊框架結成的統一戰線。中國是全球自由貿易受益者,如果中美貿易戰爆發,中國對美國出口減少,會間接傷害到其他國傢的利益。在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裡,有很多增加值高的中間品是從其他國傢進口組裝後再賣到美國所獲得的,如iPhone。從這個道理講,中國有很多利益同盟國傢可以結成統一戰線來應對美國。

第三,采取反制措施。中國可以將服務貿易這一大市場開放給美國的競爭對手 歐洲,或者讓美國進入中國市場的速度稍微慢一點,美國作為服務提供大國,絕對不願意失去中國服務貿易市場開放先機的。這種做法將比向美國征收進口商品關稅的效果更好。

第四,從中國內部著手,擴大內需。如果貿易戰爆發,中國的外需將下降,維持國傢的經濟穩定就要擴大內需。從短期看,內需可以來自投資,一定時間內依靠投資來維持經濟增長穩定是有必要的。從長遠來看,在產能過剩的世界經濟裡面,產能不是約束,需求才是約束。中國除瞭做世界工廠以外,還需要轉變為全世界的大買傢,要為全世界創造需求。
A4D7D2685B0E1CE4
arrow
arrow

    jzf575pp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